“江西省菌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6月经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建设。目前,实验室主任为霍光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黄英金教授。
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 菌物种质收集、鉴定和保藏;(2) 功能菌选育、发酵和栽培驯化;(3)菌物药用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分析和改构制剂。建立三个研发平台即菌物鉴定和种源供应平台,食药用菌物生物质生产(发酵和栽培)平台,天然活性产物分析测试和结构表征平台。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0人,流动研究人员10人,兼职技术与管理人员1人。在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引进国外梅岭讲座学者1人,留学回国人员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江西农业大学未来之星3人、优秀教师2人。在江西省菌物学会任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人,江西省植物病理学会任副理事长1人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任理事1人,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任编委1人、《生物灾害科学》任编委2人。 团队成员中60%以上具有副高职称。
近五年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出版了《南昌梅岭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专著;《农业植物病理学》、《发酵工艺学》、《生物工艺学》等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建设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生物仪器分析技术》,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现代仪器分析》,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艺学》等;获得“滤纸片隔孔悬空孢子弹射法”、“复方木荷抗稻瘟病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和EI论文50多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30多次。初步建有水生菌物库、大型真菌库和作物病原库。研究成果在稻瘟病防控、柑橘采后防腐保藏、猕猴桃和车前草病害诊断、水生菌物控制水华等方面得以应用,并且所引种驯化的黑鸡枞、灵芝等实现了实验室代料栽培、野生祼脚菇菌实现了发酵调控产活性天然产物等。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设有菌物鉴定实验平台,仪器有PCR扩增仪、平板电泳仪、凝胶成像装置、低温冰箱、液氮装置、数码摄相显微镜等;发酵车间(1000L、500L、30L发酵罐各两套及其控制装置)和食用菌栽培基地;分析测试平台,具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紫外可见扫描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可开展菌物的收集、纯培养,显微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实现菌物的异地保育,建设菌物种质基因库和标本库,从而提供研究和生产的菌物种源材料、监测和预报主要粮、果病害的发生。开展功能菌物的选育、栽培驯化、生物质的固液态发酵生产,提供优质的食、药用菌产品,以及环污治理、病虫害防治的生物菌剂。开展菌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表征、结构改造、仿生合成和剂型研发,提供新型生物源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为菌物学的发展培养人才和江西农业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坚持开放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与美国乔治亚大学植物病理系、弗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所、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澳大利亚CSIRO、昆士兰大学、阿德来德大学,日本香川大学等开展过菌物相关的合作研究;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江西省鉰料兽药研究所、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株洲市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签定过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微生物学学术型、生物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开展各级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与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菌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饶市农业微生物所和春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着菌物相关技术上的交流。
实验室是菌物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遵循“开放、流动、竞争、联合”运行机制,实验室每年设有招标开放基金课题,欢迎校内外研究人员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