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拟推荐以下项目申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现对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项目简介及前3位主要完成人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完成人员:谢金水,石庆华,王海,刘光荣,潘晓华,周培建,彭春瑞, 曾勇军,李祖章,李木英,程飞虎,邵彩虹,吴建富,刘增兵,朱昌兰
项目简介:
(一)主要技术内容
双季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种植方式之一。但本地区双季稻生长的有效积温相对较少、高低温灾害多等气候生态特点,易造成双季稻前期早发难、中期成穗率低、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潜力充分发挥等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双季稻前期促早发、中期控蘖、后期防早衰及双季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并组装形成双季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进行推广应用,为双季稻丰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经济指标与授权专利情况
1. 创新了双季稻前期早发与精确定苗关键技术。以壮秧促早发为技术途径,自主研发出双季稻壮秧促早发的专用育秧肥,安全性高,壮秧早发效果显著,基本消除了因植伤导致大田分蘖缺位现象,并从蛋白质组学角度阐明了其壮秧促早发机理;明确了短秧龄秧苗的早发效应,提出了早晚稻适宜的移栽秧龄;首次建立了双季稻盘旱育秧抛栽基本苗公式,为精确定苗提供了依据。
2.突破了双季稻中期控蘖壮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出水稻复合控蘖剂,抑制无效分蘖的效果达41.2%~43.8%,克服单一赤霉素控蘖会增加倒伏风险及肥水控蘖效果滞后、环境环境影响大的缺陷;首次提出肥控、化控、水控“三控”结合控蘖增穗技术,并揭示了其机理;明确了一次枝梗分化期大茎蘖数量多是壮秆的综合性指标,提出了不同熟期品种壮秆的肥料运筹技术。
3.系统提出了双季稻后期防早衰技术。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系统揭示了后期养分胁迫导致不同器官早衰的机理;自主研发出水稻防早衰剂;提出了“前防后治”的系统防早衰技术,能显著减缓功能叶的衰老。
4.首次探明了双季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明确了总库容量大、干物质生产量多、根系发达、源库协调、后期不早衰等是双季超级稻超高产的重要机理;阐明了生长优势明显、后期生理活性强、群体生态条件优是双季稻高产超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机理;确立了双季超级稻产量18000kg/hm2以上的群体动态株型指标。
5.创建了双季稻“早蘖壮秆强源”、“三高一保”两项栽培技术模式;创造了在相同田块连续9年双季1875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典型。
6.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防治水稻早衰的复配剂及防治水稻早衰的方法已获授权,水稻复合控蘖剂仍在公示中,制定了4项双季稻丰产高效栽培相关的江西省地方技术标准,发表论文210篇,出版论著 4部、教材1部。
(三)应用推广及效益
该成果2009年以前在江西累计应用推广4020.2万亩,新增粮食398.1万吨,新增经济效益58.9亿元。近三年(2010~2012年)在江西推广4066.8万亩,新增粮食 173.1 万吨,新增经济效益37.3亿元,并在本区域的湖南和安徽推广934.4万亩,新增粮食53.0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3亿元;还辐射到华南双季稻区的福建220万亩,新增粮食10.38万吨,新增经济效益 2.3亿元;累计推广5221.2面积,新增粮食236.5万吨,新增经济效益52.6亿元。
完成人对创新点的贡献:
谢金水:①为“十五”、“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西项目区的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计划制定和组织协调管理;②对项目实施的进度、研究的质量全面把关;③负责成果水稻早衰机理研究”,揭示了水稻不同组织器官的早衰机理;④负责组织实施粮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为本项目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石庆华:①主持项目整体设计,提出实施方案;②针对江西水稻生产的现状及超高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双季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的思路;③组织和指导开展攻关研究与技术示范,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光荣:①参与成果相关项目总体设计、实施计划制定和协调调度;②负责“十五”、“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西项目区总体技术推广工作;③组织实施项目资料汇总,课题验收和成果鉴定工作。为本项目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晓华:①负责双季稻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攻关研究;②组织安排相关技术示范,细化具体研究方案;③是双季稻盘旱育秧抛栽基本苗公式、双季超级稻高产机理的主要研究者。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培建:负责本研究成果——双季稻“防早衰”、“三高一保”、“早蘖壮秆强源”、“绿色大米生产”等技术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区)示范推广的组织协调、方案制定、任务落实、督查指导等全面工作,全年60%以上的工作时间投入到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为助推项目成果集成、转化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春瑞:①负责成果双季稻前期早发关键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了多功能水稻育秧专用肥(ZL200810136592.4),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揭示了其壮秧机理;②突破了双季稻中期控蘖关键技术,研制出以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营养物质等为主效成分的水稻复合控蘖剂(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③首次提出“三控”结合的控蘖增穗技术,并揭示了其机理;④提出了双季稻“三高一保”高产栽培技术,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为本项目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勇军:①建立了双季超级稻产量18000kg/hm2以上的群体动态株型指标;②提出了一次枝梗分化期大茎蘖数量作为壮秆的综合性指标;③负责江西部分区域的技术示范工作。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李祖章:①负责本成果“防早衰技术”研究,并主持研制了防早衰剂,并获得授权(ZL200810136319.1),揭示其作用机理;②确立了水稻早衰程度判断指标,并研究了水稻衰老特征;③提出了双季稻前防后治防早衰技术,并研制防早衰剂,推广应用。为本项目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木英:①负责双季稻高产营养特性及氮肥运筹技术的研究;②参与项目数据整理、资料总结、课题验收鉴定工作;③参与项目的技术示范。是项目成果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程飞虎:具体组织落实本研究成果——双季稻“防早衰”、“三高一保”、“早蘖壮秆强源”、“绿色大米生产”等丰产高效技术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区)示范推广,包括方案制定、技术集成、资料编印、技术培训、检查指导、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等,全年60%以上的工作时间投入到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促进了项目成果的集成、转化,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实现了科技增粮和粮农增收。为粮丰技术示范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彩虹:①主要负责粮丰项目的数据整理、研究资料汇总及项目事务协调等工作;②骨干参与水稻早衰机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该成果重要完成人之一;③骨干参与了水稻育秧肥壮秧机理研究,是该成果的主要贡献者之一;④骨干参与粮丰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吴建富:①协助开展双季稻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发表论文7篇;②参与项目数据整理、资料总结、课题验收鉴定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刘增兵:①骨干参与项目数据整理、资料总结、课题验收鉴定工作;②参与双季稻防早衰调查与有机肥料应用效果研究;③参与本成果防早衰专题研究和防早衰技术体系构建;④骨干参与防早衰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工作;是项目成果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朱昌兰:①承担了双季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②负责部分技术示范与推广。为项目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科技处反映。
公示时间:2013年1月9日至2月8日。
联系人: 科技处 余老师
联系方式:83828076